在“互联网+”时代,消费升级助力用户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角色转换。当销售额不再大幅增长,传统企业不得不面对越来越被动的现实,寻求突破转变的路径,家政行业也不例外。本期投融界大数据主要从项目数量、项目类型、项目阶段、融资方式、地域分布五方面解读“互联网+”为家政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发展契机。
互联网与家政,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在资本的助推下碰撞出了火花。如图所示,自2010年平台上出现第一个“互联网+家政”项目,年均项目数量增长率接近300,“互联网+家政”创业项目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截至8月份,2015年“互联网+家政”项目数已达到471个,累计最低融资额约为49亿元,而2014年全年累计最低融资额仅为23亿元。资本的大规模涌入,使得“互联网+家政”市场也随之升温,而创业项目的遍地开花,又对资金形成了巨大需求,如此形成了市场的快速发展。网络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业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年营业额达1600亿元,家政服务企业和网点50多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这庞大的千亿市场正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开始起飞。
分布较为均衡
家政行业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旨在满足家庭生活对劳务的需求或优化家庭赖以运转的社区环境,对整个家庭运转和家庭发展具有直接、重要公共影响的服务业,投融界按主营业务把平台上的项目分为了保姆、月嫂、钟点工、高级管家、看护、保洁、家教等七大类。由图可知,27.7的“互联网+家政”创业项目还是从业务需求最多的保姆入手。此外,月嫂、钟点工、高级管家、看护、保洁和家教的创业项目数依次递减,相邻两个项目类型之间占比差距不超过2。不论是从保姆起步,还是主打月嫂育儿嫂服务,不同类型的互联网家政公司都在谋求全品类的扩张,如e家洁已经上线了新居拓荒、空调维修等客单价较高的家政服务。
“互联网+家政”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初创期和种子期的项目数占到了总项目数的85,成熟期和pre-ipo的项目数仅占到0.6。行业资本投入加速,平台项目为了抢占市场,在用户和阿姨两方面进行补贴,一方面给用户提供较市场价格更低的服务,另一方面并不对阿姨实行抽佣制度。在市场探索期,多家公司同质化竞争激烈,并不能把盈利作为首要目标进行经营,而主要以品牌推广抢占市场份额。
股权融资为主
有89的“互联网+家政”项目以股权融资方式为主,且采用股权融资的项目资金缺口大约在55亿元左右,而债权融资项目资金缺口仅为2亿元。互联网项目多采用轻资产模式,投资者看重的是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资本对互联网家政行业的介入也一直处于试探性,从e家洁到阿姨帮再到云家政等公司均拿到了百万到千万美元不等的投资。尽管抽成看上去是最容易理解也是最稳定的盈利模式,但大多数平台项目并没有真正采用,提高用户黏性似乎才是目前市场运营的重点。
对于互联网家政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阿姨”,各家互联网家政公司为占有核心竞争力而实施大规模扩张。成立于2011年的云家政(总部在上海)拿到融资后开始开通广州、深圳、北京三站;成立于2007年的阿姨来了(总部在北京)于2013年4月进驻上海。由图可知,北京的“互联网+家政”项目数最多,占总项目数14.4;广东省次之,占比11;地域之间项目数占比差不超过3.5,全国分布较为均衡,但城市的扩张将使得非本地企业与本地企业之间竞争加剧。
随着资本与巨头的不断进入,互联网家政市场已从初步阶段过渡到2.0时代,信息不对称的核心痛点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但除了满足用户找阿姨这个基础需求,背后的人员管理培训、盈利模式、个性化需求还需要各路角逐者更多探索。市场未来还存在许多变局,留给了创业者和投资人许多想象空间。
本文标签:
上一篇:急需“正规军”的家政市场
相关推荐